犀角形玉杯 (禁止出国)
一、出土信息
- 出土时间地点:1983年 出土于 广州市象岗山南越王墓主棺室的“头箱” 中。该墓为南越国第二代君主赵眛(《史记》中误作“赵胡”)的陵墓,属西汉早期墓葬。
- 年代:西汉
- 材质:青白玉(或青玉) 雕琢而成,玉质半透明,局部带有 红褐色浸斑(自然沁色),推测为新疆和田玉料
- 尺寸:长18.4厘米、口径5.8-6.7厘米,重372.7克
- 纹饰:纹饰设计堪称汉代玉雕艺术的典范,融合了中原礼器传统与岭南地域特色,以一条立体夔龙为核心,自杯口沿起始,呈立姿向后延伸,沿器身回环缠绕,逐渐由浅浮雕过渡至高浮雕,最终在杯底形成圆雕歧尾。夔龙身躯修长,姿态矫健,龙首昂扬,尾部蜿蜒卷曲,与犀角造型浑然一体,呈现出强烈的动态感和空间层次在夔龙纹的间隙,以单线阴刻的勾连雷纹填充空白区域。雷纹呈方折回旋的几何形态,与夔龙的曲线形成对比,既丰富了装饰效果,又增强了纹饰的秩序感和神秘感。
- 功能:实用饮酒器,又承载解毒传说、宗教仪式礼仪用器,也是身份象征
- 坑口情况:墓主棺椁的头部区域留出约 0.5×1米 的“头箱”空间,用于放置随葬器物。玉杯出土时 包裹丝绢,周围还发现了漆奁、玉璧、玉盒、铜框玉盖杯等珍贵文物。头箱内的漆奁内盛放珍珠和龟板,玉杯因墓室顶石风化崩落曾遭轻微砸损,口沿处存在缺损。土壤环境相对湿润,有利于有机物的部分保存;土壤呈现酸性,南越王墓出土的一些青铜器、铁器等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锈蚀现象。
- 保存机构:西汉南越王博物院
二、形制特征
1. 基本形制
玉整体仿犀牛角造型,由整块青白玉雕琢而成,口沿椭圆,底部收束为卷索形,无法直立,需手持使用,其纹饰以一条夔龙为主体,自杯口沿起环绕器身,由浅浮雕过渡至高浮雕,最终在底部形成圆雕歧尾。纹饰间隙以勾连雷纹填充,工艺复杂,线条流畅。

三、功能与象征意义
1. 饮酒器具的实用功能
- 尖底设计与饮酒习俗
玉杯底部呈卷索形,无法直立,使用时需手持并一饮而尽,符合先秦至汉代流行的角杯饮酒习俗。洛阳烧沟西汉墓壁画中持角杯饮酒的人物形象,进一步佐证了这一使用方式。南越国贵族宴饮文化兴盛,玉杯可能用于重要宴席或礼仪场合,体现豪迈的饮酒风格。 - 与中原饮酒器的关联
玉杯造型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兕觥(犀角形礼器)相似,但更强调实用性。商周兕觥多用于祭祀或宴饮,而汉代玉杯则兼具礼仪与日常使用功能,反映了饮酒文化的延续与演变。
2. 解毒传说与象征意义
- 犀角解毒的文化附会
相传犀角杯可溶解毒物,虽玉杯材质本身无此功能,但工匠借题发挥,通过纹饰设计(如夔龙纹)赋予其驱邪、纳吉的象征意义。这一传说可能源自西方或南越本土对犀角的崇拜。 - 与丹药服食的结合
墓主赵眜墓中出土五色药石、铅丸及承盘高足玉杯等物,推测其生前热衷炼丹求仙。犀角形玉杯可能用于配合服食丹药,饮用“解毒酒”或“仙酒”,以追求长生。汉代文献记载,服食丹药需饮热酒助药效,玉杯的特殊设计或与此相关。
3. 宗教与礼仪功能
- 礼器属性的延续
商周时期的角形器(如兕觥)多用于祭祀,具有宗教神圣性。南越王玉杯虽转向实用,但其置于墓主头部、与玉璧、珍珠等礼器共出,仍保留了一定的礼仪属性,可能象征墓主身份与权力。 - 升仙仪式的工具
玉杯出土位置靠近墓主头部,与象征升仙的承露盘、药石等器物并列,可能被赋予沟通天地的功能。汉代人认为玉器可通灵,玉杯或用于祭祀或升仙仪式,承载对永生的寄托。
4. 文化交融的见证
- 本土与外来元素的融合
玉杯造型根植于中国角杯传统,与西方“来通杯”形似但饮用方式不同(酒从杯口而非兽首流出),体现了本土文化的独立性。同时,南越国通过海上贸易接触西亚器物(如银盒),可能间接影响工匠的设计理念。 - 中原与岭南工艺的结合
玉杯采用中原的夔龙纹与勾连雷纹,但材质选用岭南珍稀的犀角造型,反映了南越国对中原礼制的模仿与本土资源的创新利用。
5. 贵族身份与艺术象征
- 工艺成就的体现
玉杯综合运用掏膛、透雕、浮雕等技法,器壁最薄处仅0.2厘米,代表了汉代玉雕巅峰技艺。其作为“禁止出境展览文物”的地位,彰显了其艺术与历史价值。 - 南越国贵族生活的缩影
玉杯与同墓出土的铜框玉盖杯、玉盒等构成奢华玉器组合,反映了南越国上层社会的物质享受与文化品位,是研究汉代岭南贵族生活的重要实证。
四、对比研究
- 与商周兕觥的关联:商周青铜兕觥(犀角形礼器)与玉杯造型相似,但玉杯更强调实用性与纹饰的立体化,工艺难度更高。
- 与唐代兽首杯的差异:唐代何家村玛瑙兽首杯受西方来通杯影响,酒从兽首流出,而玉杯延续本土饮酒传统,纹饰更具汉文化特色。
- 同出器物:
头箱内共存有 铜框玉盖杯、玉盒、玉璧、银带钩 等,均为南越国贵族用器。墓中还出土了一件 犀形玉璜,进一步印证了南越国与犀牛文化的关联。

铜框玉盖杯

玉盒

犀形玉璜
- 历史背景:
南越国地处岭南,犀角是重要的经济物资与贡品(如赵佗曾向汉廷进贡“犀角十”)。玉杯的犀角造型反映了当地工匠对本土资源的艺术化利用,同时融合了中原礼器(如商周兕觥)的形制传统。
五、工艺成就
- 工艺采用 掏膛、线刻、浅浮雕、高浮雕、圆雕及透雕 等多种技法。杯身最薄处仅 0.2厘米,内壁可见管钻掏膛痕迹,器表纹饰以一条立体夔龙为主体,辅以勾连雷纹填充空隙,展现了汉代玉雕的巅峰技艺
- 2002年,玉杯被列入中国首批 64件/套禁止出境展览文物,凸显其作为 唯一已知汉代高古玉质角杯 的独特价值
六、总结
犀角形玉杯不仅是汉代玉雕技术的集大成者,也是南越国历史与文化的缩影。其独特的造型、精湛的工艺及背后的文化寓意,使其成为研究汉代玉器、岭南社会乃至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。该文物不仅是工艺杰作,更是汉代中外文化交流与本土文化创新的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