宝墩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,约距今5300—4200年,分布在今四川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,代表遗址如宝墩、三星堆、广汉月湾等。宝墩文化在长江上游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,是后续三星堆文化的前身之一。其出土玉器体现出早期巴蜀地区的玉器工艺传统和宗教、礼仪特征。

一、主要玉器类型
玉器类型 | 形制特点 | 功能推测 | 出土地 | 备注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玉锛 | 长条形,扁平,两端或一端尖锐,部分有刃口 | 工具或礼器 | 宝墩遗址、双流白鹤林 | 有些玉锛制作精致,似为非实用性礼器 |
玉环 | 圆形中空,器形规整,孔径中等至大 | 佩饰或礼仪用品 | 郫县三道堰、双流、三星堆早期层 | 有的表面有打磨痕迹 |
玉管 | 中空管状,形似箸管,通体圆滑 | 穿缀佩饰,项链或仪仗类组件 | 宝墩、三星堆一期层 | 局部可见钻孔技术 |
玉璧 | 扁平圆形,中孔较大,薄而规整 | 礼仪器,象征天地或权力 | 宝墩遗址、广汉月湾 | 制作较粗,未见商周精细工艺 |
玉坠饰 | 多种形状,如半月、鱼形、鸟形、牙形等 | 装饰或图腾性佩饰 | 双流黄土坡、成都黄田坝 | 有纹饰打磨与穿孔 |
玉片 | 形状不一,可能为残片或未完成品 | 不明(可能为佩饰) | 多地均见 | 与加工工艺有关 |
玉斧(疑似) | 局部见刃口,形制略厚重 | 工具或象征性礼器 | 宝墩遗址 | 尚有争议,可能是重型佩饰 |
二、材质与工艺特征
- 玉材来源:主要为绿色、灰绿色、青灰色软玉或类玉石,部分可能为蛇纹石质。
- 加工工艺:
- 使用钻孔技术,孔多为单面钻入或双面对钻;
- 打磨较粗糙,与后期玉器相比精度较低;
- 有部分玉器表面有抛光处理,呈现一定光泽;
- 可见原始琢磨痕迹,未见大规模雕刻纹饰。
三、功能与文化意义
- 礼仪功能:部分大型玉器(如璧、锛)可能为祭祀或巫术活动中的礼器;
- 权力象征:用于区别社会阶层,体现原始社会的等级分化;
- 图腾崇拜:动物形佩饰反映早期图腾信仰;
- 区域特色:表现出与中原文化不同的玉器体系,是四川盆地本土文化的重要标志。
四、典型实例
- 玉锛(宝墩遗址出土):长约12cm,灰绿色,刃部有明显打磨,通体抛光,疑似非实用器。
- 牙形玉坠(双流黄土坡出土):长6cm,似犬牙形,上部有穿孔,表面光滑,用于佩戴。
- 鸟形玉饰(成都黄田坝):雕有鸟头轮廓,呈平面状,具有早期宗教象征意味。
- 玉璧(广汉月湾):直径10cm,厚度均匀,打磨粗糙,可能用于丧葬礼仪。
博物馆
- 成都博物馆:常设展览中展示了宝墩文化的玉器、陶器等文物。
-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:收藏并研究宝墩文化出土的各类玉器。
- 成都隋唐窑址博物馆:展出宝墩文化晚期的陶器和玉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