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代:玉边璋(三星堆)


三星堆玉边璋在1986 年出土于三星堆遗址(四川省广汉市),是中国商周时期古蜀文明的代表性遗址,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玉器和青铜器,其中玉边璋是最具特色的礼器之一。玉边璋不仅工艺精湛,而且纹饰(人面纹,鸟纹,云雷纹,山形纹)独特,反映了古蜀文明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文化。


一、出土信息

  • 出土地点: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(K2祭祀坑)
  • 年代:商代晚期(约公元前1200年—前1000年)
  • 材质:透闪石玉(部分为地方玉料)
  • 尺寸:长约 30~50厘米,宽约 5~10厘米 ,厚0.8厘米
  • 纹饰:阴刻人面纹、鸟纹、云雷纹等
  • 功能:祭祀礼器,可能用于“祭山”或“通天”仪式
  • 坑口情况:K1和K2均为碱性黏土环境有效减缓了玉器的风化腐蚀,K1火烧痕迹明显,玉器表面碳化,K2局部焚烧,纹饰保存更完整,K1朱砂富集,部分玉璋表面涂朱砂,K2朱砂分布均匀,K1少量铜锈浸染(孔雀石附着),K2严重铜离子渗透,K1集中堆叠,部分玉璋人为折断,K2分层排列,”V”形指向,仪式性更强,K1表面碳化、硫化物蚀坑、盐结晶破坏,K2铜锈染色、层状钙化、黏土收缩裂缝。
  • 保存机构:三星堆博物馆、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

二、形制特征

1. 基本形制

玉边璋是一种长条形片状玉器,整体呈扁平状,主要特征包括:

  • 顶端:分叉呈“V”形或“W”形(象征山岳或神树)
  • 刃部:单侧或双侧开刃,但无使用痕迹
  • 柄部:末端有穿孔(用于悬挂或绑缚)

2. 类型分类

根据三星堆出土的玉边璋,可分为几种类型:

类型特点代表器物
素面璋无纹饰,仅磨光三星堆K1出土部分璋
阴刻纹璋刻有人面、鸟纹、云雷纹三星堆K2:201 玉边璋
镂空璋边缘有镂空雕刻(较少见)金沙遗址类似器型

三、纹饰解析

三星堆玉边璋的纹饰极具神秘色彩,主要图案包括:

1. 人面纹(神巫形象)

  • 刻于璋身中部,表现纵目、大耳的特征,与三星堆青铜面具风格一致。
  • 可能代表祭祀巫师神灵形象

2. 鸟纹(太阳神鸟)

  • 鸟纹常与人面纹组合出现,可能象征“太阳神鸟”崇拜。
  • 与金沙遗址“太阳神鸟金箔”有文化关联。

3. 云雷纹(天地沟通)

  • 抽象的回旋纹饰,象征风云雷电,可能与“祭天”仪式相关。

4. 山形纹(祭山仪式)

  • 璋顶的分叉结构可能象征“山岳”,与《周礼》记载“以赤璋礼南方”相合。

四、功能与象征意义

1. 祭祀功能

  • 《周礼》记载“璋”用于祭祀山川,三星堆玉边璋可能用于祭山仪式

“乃奏蕤宾,歌函钟,舞大夏,以祭山川”-于是演奏蕤宾调的音乐,演唱函钟调的歌曲,表演“大夏”乐舞,以此来祭祀山川之神。

  • 部分学者认为璋的“V”形顶端象征“神树”或“天梯”,用于通天祭祀

2. 权力象征

  • 玉边璋可能由古蜀国祭司或国王持有,象征神权与王权的结合。

3. 文化联系

  • 与中原商文化的玉璋(如二里头、殷墟出土璋)有相似之处,但纹饰更具古蜀特色。
  • 与金沙遗址玉璋一脉相承,证明古蜀玉器传统的延续。

五、重要出土实例

1. 三星堆K2:201 玉边璋

  • 尺寸:长38.2厘米,宽8.8厘米
  • 纹饰:阴刻人面纹、鸟纹、云雷纹
  • 特点:工艺精细,纹饰清晰,是三星堆玉璋的代表作。

2. 金沙遗址“玉璋王”

  • 虽非三星堆直接出土,但风格相似,证明古蜀玉璋的传承。

六、研究价值

  1. 宗教考古:反映古蜀文明的“神权政治”和原始宗教观念。
  2. 工艺技术:展现高超的切割、磨制、阴刻技术。
  3. 文化交流:证明三星堆与中原、长江流域的文化互动。

七、展出信息


结论

三星堆玉边璋是古蜀文明最具代表性的玉礼器,其独特的形制和神秘的纹饰,展现了三星堆人的宇宙观和祭祀文化。它不仅是中国玉器史上的重要发现,也为研究古蜀国与中原文明的交流提供了关键证据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